在很多公司里,绩效考核一到股票配资平台查询网站,前台部门都能说得清楚。销售看收入,生产看产量,研发看新品。可一旦轮到财务、人力、行政、法务,场面就开始尴尬了。
财务的绩效怎么定?有人说看报表是否及时准确。
HR 的绩效怎么定?有人说就看人招没招到。
行政更简单,半开玩笑一句:水电不断、打印机能用。
听起来像个段子,但其实是现实。职能部门做的事,很多人看不见,或者觉得无关紧要。真正出点差错,又马上成了靶子。
这种情况久了,职能部门的人心里就会打鼓:拼命干也没人表扬,不干又好像也没人追究。考核变成形式,动力也就没了。
后果很明显:能干的走了,觉得再努力也没意义;混日子的留下来,反正没人看差距。部门被贴上“成本中心”的标签,预算会上总是第一个被砍。
展开剩余84%我在一家制造企业见过这种场景。研发项目因为缺人快要延期,HR 三周内拼命补齐关键岗位。结果项目发布会上,掌声全给了研发,HR 一个字没提。还有一家互联网公司,财务团队半年节省了上百万费用,年终考核却被评“平平无奇”。那一刻,他们心都凉了。
当绩效评不清楚时,不是打分的问题,而是对价值的否认。
职能部门为什么难评?
很多老板不理解:销售能算、生产能算,职能部门为什么就不能?
原因其实很直接。
第一,成果间接。比如法务,一年没有打官司,是不是好绩效?有人说是,有人说不是——那是业务没惹事。结果完全说不清。
第二,贡献隐形。HR 招到一个关键人才,研发项目提前完成。大家只记得研发效率高,却没人想起是谁把人放到位的。这样的价值,总是被低估。
第三,指标虚化。很多公司最后只能考“开了多少会”“发了多少通知”。这些动作看起来很多,和业务效率却没什么关系。大家忙得要命,结果组织还是原地踏步。
我在一家地产公司见过,行政部的 KPI 是“会议安排无差错”。于是大家忙着订场地、摆水牌、打印文件,考核表满分。可业务部门却吐槽:会议太多,效率太低。考核没毛病,但考出来的不是价值,而是形式。
还有个现实是,很多职能绩效最后落在一句话:“我觉得你还行。”这句话能决定一个季度的奖金,却没一点指导意义。于是绩效会上,职能部门的人往往最安静,因为他们知道,说什么都没用。
从事务到贡献的转变
想把绩效评清楚,首先要换个思路:职能部门不是事务部门,而是贡献部门。
事务,就是完成动作,交差就好。发工资、做报表、订会议室,没错,都是必要的事。但光靠这些动作,支撑不起绩效。
贡献,则是另一回事。不是问“你做了多少”,而是问“你做了之后,组织变得怎样”。
一个成熟的考核逻辑,应该从四个层次去看:输入、过程、输出、影响。输入是专业和资源;过程是效率和合规;输出是交付的成果;影响才是关键,看它到底让业务更快、更稳还是更省。
比如招聘,不能只看“面了多少人”,而要看“关键岗位是不是及时到岗”。再进一步,还要看“因为人到位,业务项目有没有提前落地”。
在一家快消企业,财务团队不仅准时报表,还搭建了现金流预测模型,帮公司提前识别供应链风险,避免了几千万的损失。这就是从“事务”走向“贡献”。
在一家制造厂,行政团队不只是安排会议室,而是优化物流路线,把仓库和车间的效率提升了 20%。从“跑腿”到“优化”,就是价值被看见的过程。
职能的价值,不是直接赚钱,而是让赚钱更顺畅。
可落地的方法
逻辑有了,还要能落地。
第一个办法,是战略对齐。公司要利润增长,财务就把指标定成“资金周转天数缩短”;公司要研发突破,HR 就把目标放在“关键岗位到岗率”。
第二个办法,是看内部客户满意度。职能部门的服务对象就是业务。HR 招人快不快,财务报销顺不顺,行政支不支持,直接问业务就知道。
第三个办法,是看成本效益。行政引入线上采购,成本降了 12%;法务通过标准合同避免了纠纷,这些都能量化。
第四个办法,是看项目成果。比如 HR 推出绩效系统,让面谈覆盖率从 30% 提升到 80%。这种变化,比任何文件都更有说服力。
我见过一家高科技企业,HR 部门把指标从“招聘人数”改成“核心人才到岗率”,结果研发延误率直接下降了 40%。CEO 第一次在全员会上表扬 HR,这就是指标转化带来的变化。
在一家外企,法务把合同审核时间从 10 天缩短到 3 天,还避免了两起纠纷。业务部门说:“这才是真正的支持。”这种声音,比数据更有力。
需要避免的误区
很多公司也在探索,但常常踩坑。
第一个坑,是只看过程,不看影响。会议开多少、通知发多少,很容易变成形式主义。表面上热闹,实质上低效。
第二个坑,是一票否决泛滥。职能部门最容易被“合规”压死,出一次错就全盘否认。合规是底线,但不该成为“绩效杀手”。
第三个坑,是指标不变。战略变了,指标还在原地,考核自然失效。绩效必须随着组织的节奏走。
第四个坑,是凭感觉打分。“我觉得你行”,这是最伤人的方式。没有数据,没有复盘,努力和结果全脱钩。
一家大型集团的 HR,一直考核“培训场次”。于是课程排得满满,员工却抱怨收获不大。后来换成“培训后的业务改进率”,才真正让指标有意义。
另一家民企,行政的考核全靠老板印象:“感觉你们挺辛苦,给个 A。”久而久之,团队失去方向。考核不是看辛苦,而是看价值。
职能部门怕的不是严格,而是随意。绩效考核考的是科学,不是人情。
从价值被看见开始
真正有远见的公司,从不把职能部门当成本,因为他们知道:前台再猛,没有后勤,迟早崩盘。
财务保障资金流,业务才能扩张;HR 招到人,研发才能推进;行政把后勤搞定,团队才能安心干活。
这些价值过去常常被忽略,但一旦被看见,氛围就会完全不同。优秀的人愿意留下,因为努力能转化为认可;平庸的人坐不住,因为差距会被放大。
在一家服务业公司,行政原本被认为就是“买水买纸”。后来他们设计了一套客户接待流程,不仅提升了客户满意度,还带动了转化。老板第一次意识到:行政也能拉动业绩。
在一家制造企业,财务优化资金管理,把账期缩短 15 天,省下的利息相当于一个项目利润。财务团队第一次被请进战略会议室。
绩效评估,不是为了打分,而是为了让价值被看见。认知对了,组织才有合力;认知错了,再多制度也是摆设。
所以,别再用“差不多就行”的眼光看职能部门。他们不是成本,而是提升公司战斗力核心。区别只在于,你能不能评得清楚股票配资平台查询网站,让他们的价值浮出水面。
发布于:广东省富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